这是我们第二次在62°灰上发《NO ART》杂志的内容。
以后会一步步把这本杂志介绍给大家。
原文刊发在《NO ART》第四期,有删节。
撰文 | 江舸
摄影 | 阿改
部分图片由 向京+广慈雕塑工作室 提供
今年初夏,我去拜访瞿广慈先生,路上下了一阵小雨,但到宋庄的时候,雨已经停了。车停在宋庄美术馆西边一条名字都没有的路上——或许有名字,但静寂得好似无主之地。沥青路面上积着雨水,空气被冲刷过后,干净得连夏日的一点余烬都没有,只带着还未翻腾上来的潮气。
这些年宋庄已经逐渐变得躁动而喧嚣,这条仿佛被人遗忘的小路竟然让人意外地保留了一丝归隐的淡然气质。向京+广慈雕塑工作室就在路边一条小巷子里。这栋著名而奇异的建筑由百子甲壹建筑工作室跟瞿广慈合作设计建造,如今这里是瞿广慈向京夫妇创作和生活的地方。
巷子走不多远就到了,门外有一只荒弃的玻璃钢大象雕塑依着墙壁趴在地上,是向京的东西。
这栋建筑用的是红砖,临街的高大墙面开了几扇窗户,还有一大块镂空砌筑的面积,用作通风,显露出特别的设计感。
进门后,在门廊左侧是向京的雕塑工作室,右侧是瞿广慈的雕塑工作室,进入瞿广慈的雕塑工作室里,桌上摆着一批“胖子”,是尚未发表的新作。绕过工作室隔墙是客厅,有酒柜、餐桌和沙发,酒柜里的红酒只剩一半,大概主人酒量很不错。
再往前走到一个客厅的小角落里,能看到一扇通往其他区域的小白门,打开之后是敞亮的主展厅。向京的大型作品陈列于此,玻璃钢质地的海豹,蛇,骏马和大象,还有几件《终北国》个展系列的作品,胖子纯白色的身体如同膨胀的气球,轻盈又充满漂浮感。展厅东西墙装着两扇高大的落地窗,东窗外是庭院,再摆上两张沙发一张椅子,就成了绝佳的沙龙。
顺着楼梯上到二楼是副展厅,在这里瞿广慈的作品终于有了自己的地盘,但依旧是向京的雕塑占据着最好的地段。出来到露台,空间的光影突然变得幻妙起来,此时天气已晴,些许阳光透过墙面红砖间的缝隙透过来,仿佛能听到光线的声音。
二楼副展厅,通往露台
二楼副展厅,向京的作品
在露台的南侧,一架旋梯盘着镂空的天井向上,到了三楼,路径变得狭促起来,一条小道连通南北,在南边的高处,是主人的三合院,也是这条路的终点。
旁边,是一个半开放的楼顶露台,摆着瞿广慈早期的毛泽东群像,夏天不怕蚊子的话,倒真的是个欣赏夜空的好地方。
这条路的北边,是通往助手公寓的小径,一男一女两座塑像仿佛守望者,伫立在两个转角处。
无论从精神意义上还是物质意义上来说,现在很少有哪个艺术家工作室要承载如此复杂的功能:它是雕塑工作室,是作品展厅,是仓库,是主人居所,还是助手的公寓。这个工作室占地近似矩形,南北朝向,面积将近三亩,L型的建筑主体大概有两亩地,把剩下东南角的几百平米围成了一个有山有水的小园林。
L型的建筑主体
院子正对着门廊,高低错落着几棵长势惊人的树木,繁叶荫蔽着几堆怪石。房子刚建好,瞿广慈就迫不及待地亲自挑选采买了这些树木。
6月的草地看似比较稀疏,是助手们自己种的,雨后整个院子都滴着雨水,有一种属于自己的幽深。
这栋建筑带给人的审美体验非常强烈,它非常完美地展现了一种关于空间分隔和联系的理念跟可能性,无论是个人空间与公共空间的分隔和联系,还是个人空间与个人空间的分隔和联系。包括瞿广慈和向京夫妇在内的近20个人在这里创作、工作和生活,为此他们在1257平米的地基上,修建了3406平米的建筑,这个密度以工作室的标准来看,高得惊人。但也正是依靠着庞大的建筑面积,瞿广慈为他的妻子和助手们,创造出了一个特别的乌托邦,一个安静的空间,一个稀奇的世界。
在这个世界里,他们有彼此工作和生活时共用的空间,这并不难做到,难的是瞿广慈和设计师们还为他们准备了具有私密性的个人空间,而且以一种奇妙的建筑语言自然而然地将这种对于空间的诉求转化成了现实世界里的集合体。
工作室中,从大小的展厅、仓库,到彼此的私人住所,不同的功能区和公共空间之间,看似繁复无比的建筑结构下,藏着一条“起止线”。一条连接每一个房间,又分隔私人与公共空间的路径。这是一条立体分合的路径,从地上的庭院开始,蜿蜒向上,通过不同标高的空中走廊、室内外的楼梯,连接建筑中的水石花木、采光天窗、屋顶亭,让走在这条路径上的人感受到或虚或实,或转或折,或藏或露,或疏或密,或参或差的视觉差异,最后以屋顶瞿广慈和向京的“空中三合院”为终点。
听起来或许很复杂,其实很简单。这条路,能把你引向这栋建筑里你想去的任何一个地方。
无论一楼的工作室、展厅、仓库、助手公寓,还是三楼的空中庭院和主人居所,这一条或明或暗的路径,是徘徊在建筑中的灵魂,它给你安全感和方向感,它连接每一个房间每一个角落,它让这栋建筑有了生命,有了情感,有了节奏感和弹性,让这个冰冷的大建筑成了活物。
建筑不是无根之木,所有的建筑最开始的设想和最终的建成都是落在一块土地上。瞿广慈的这块地是栗宪庭说服卢浩转让给他的,如今要在宋庄找到这样一块地,已经不易。无论在上海还是北京,瞿广慈和向京都有过很不错的工作室,但那不是“他们的”,是这块地让他们选择了宋庄。向京曾经很抗拒这里,不过现在也已经跟它和解了。
对于土地和建筑的关系,瞿广慈跟我说了一个很简单的道理。
“经常,有人会问中国的建筑怎么会如此之丑?我觉得如果一个建筑是被决定的,而不是生长出来的话,它如何能健康美丽呢?在民间,由于土地不是私人的,所以最不值钱的便是上面的建筑,遇到一个说翻脸便翻脸的土地爷,就如同你将房子建在一条活跃的地震带上一样,毫无保障。如果你的房子就像一个随时要被枪毙的囚徒,谁还会好好地建设它?”
瞿广慈相信建筑的审美源自功能性,他觉得现在很多设计师和建筑师,设计时首先想的是外观,像是在做雕塑;而且很多业主在做建筑和做装修的时候,往往脑中只有某个角落,忽视了整体的统一性和功能的完备性,这都是错误。
瞿广慈看来,在这个时代,中国的土地之所以无法生出伟大的建筑,是因为它们带有原罪,利益的原罪,欲望的原罪,人们关注土地的物质价值,无意也无暇关心建筑本身的审美价值,更遑论置身其中感受的人文精神和居住体验。所以这块土地让他有安全感,让他生出了造一栋有生命的建筑的欲望,而结果也正如瞿广慈所希望的那样,这栋房子有了生长的可能性。
瞿广慈
1969年生。他的雕塑作品关注现实,散发出怪诞的扭曲和矛盾感。
继续安利一下我们的杂志,虽然它不卖……
这篇稿子是《NO ART》第四期的“不舍”,采访瞿广慈先生后撰文,微信内容有删节。如果你们喜欢,可以点击阅读原文,我们好像检查过库存了……
文章系62度灰原创,欢迎个人转发,如需转载,请联系我们取得授权,面斥不雅:)
62度灰
gray62
▲长按二维码,一键“识别”关注我们
我们不是高级黑,是高级灰
相关知识
62°灰 | 瞿广慈的舍,向京的宅
稀奇|这次,我们站在世界的第一排
【小心着迷】“稀奇”,中国设计品牌走向巴黎
在新加坡大宅院里过世外桃源的日子,此生足矣?
【案例推荐】潜入心灵的奢华,瀚宇天悦湾生活美学销售中心
小两口不到40㎡的家,看电影、跳舞、聚会的空间全齐了 | 设计案例
那面从玄关直通阳台的很长很长的墙
玛格定制家具 案例赏析 | 第510期 爱上阁楼就在你发现它美的瞬间!
87㎡两居装修,你心里的星辰大海
【家饰】买房遇到不完美的户型,砸墙是最笨的方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