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健
二级教授,上海大学博导、澳门科技大学博导
中国美术家协会平面设计委员会副主任
中国高教学会设计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原广州美术学院副院长、广州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主席
原广东省美术家协会设计委员会主任、广州市政府城市规划与建设顾问、广州市规划委员会委员、广州市名城保护委员会委员。
2010广州亚运会整体视觉形象及景观系统设计专家组组长、2011深圳世界大学生运动会整体视觉形象系统设计专家组组长、2010年上海世博会主题馆展览展示专家组成员、2016年20国集团峰会(G20)视觉形象设计专家组成员、2022年杭州亚运会视觉设计评审专家组成员。
除因大环境而注定的“不寻常、不简单、不容易”之外,“新冠纪元”伊始,仅“社交尺度”这单一要素,就几乎要彻底改变室内建筑的功能配置机理、就几乎需重建人机界面的应用场景版块;当然,也仅因“社交距离”这一个要素,就已令全天候运转的设计业者,骤失争分夺秒的理由,苦熬无所适从的过程,重启久违的自省和思考(尽管这是迫不得已)……
那就索性思考思考吧:
——例如面对室内建筑设计中的以下“三个版块”,我们可否试作推演和预判,可否醖酿并逐渐形成关于设计取向方面有共识的“将来标尺”呢!
版块一、超高层住宅建筑
版块二、酒店暨旅游地产
版块三、旧建改造类项目
一、超高层住宅建筑版块
这类项目,因其技术的密集和界面的严苛,客观上巳成为检验和诠释“室内建筑设计水准”中对工程学之顺应和对营造学之进化的将来标尺。
关于“工程学意义的顺应”:
面向将来,其顺应的趋势是“依托大体系、精创小节点”
——前者,是对“标准”与时俱进的理解和适配,是在诸平行标准之间的比对、选择与切换;是在BIM平台上的系统梳理与调布,也是主要基于“竖向逻辑”的多要素迭加与化合……;后者,则是基于标准但不限于标准的“增量或减量、嵌入或瘦身”——伴随着材料工业的进化,这类的“处理”不但“可能”而且正成为突破且完善“标准”的主要动因;另外,这也是结构选型的“大严谨与小变通”——伴随着材料理化指标的提升和构造算法的优化,这类的“变通”只要被圈定为一个个相对独立的“构造闭环”,只要不“牵一发而动全局”,那么,它们就有可能进化为此类建筑难得的造形新因子,甚至串连并结成此类建筑特有的形式逻辑;
关于“营造学意义的进化”:
面向将来,其进化的趋势是——
竖向大逻辑、横向小区块
——前者,首先是指“竖向逻辑的活化”:在建筑结构的经济性、类型化、标准化等范围内,借助于微观尺度的改变,形成局部面积、局部区间或局部楼层的“非标化”;另外,也是指“竖向形廓的演进”:借助于等差或等比数列,对原“模数矩阵”作位移、互渗、游动、溶解及胀缩等处理,以形成局部面积、局部区间或局部楼层的“非模化”……。这首先导致对建筑原结构条件的局部突破,进而导致整个建筑竖向形态的进化和多义;
——后者,首先是指“横向区块的位置”——其将来的趋势已显而易见,超高层住宅建筑中的综合或公共类区域,将大概率突破“底层”而“竖向”延伸……向中部、上部、顶部发展(包括活化设备层、转换层、消防梯间甚至管道井),打开墙体,合并楼层,形成半开敞或全开敞、平行或非平行内凹、平行或非平行外凸等高差、高度、高视域、高景观等“逆竖向区域”,达成超高层住宅建筑中卓越与超然的“非常规内建筑”区块。
另外,这也是指上述非常规内建筑的“用途”——其将来的趋势显而易见:由“近地”向中部至上部达顶部,其行为的设定将依次呈自然、自定义、自组织;其人群的设定将依次呈社会、社群、圈层;其空间的设定将依次呈公共、景观、复合、专项;其形象的设定将依次呈空间品相、群体归属、功能适配、服务定制、文化节点、地标承载、天际线话题。
总之,无论是基于工程学的顺应还是营造学的进化,将来都直指内空间的“室外化”拓展,直指内空间的“建筑化”表达;都企望以“大处渐进、细处突变”的策略,转换为营建概念之外的新内容“菜单”、新剧情“场次”——经由形廓辩识度、差异次递化、场景体验感、单元价值灶、综合溢价力等,以超时段和预判力等的集约与组合,来回应业主方、消费方、运维方及政策方对“超高层奢华住宅建筑“的将来想象和定义。
二、酒店暨旅游地产版块
这类项目,因其须对服务体验作细密和精准的呼应、以及须对在地资源作敏锐和生动的活化,故客观上巳成为检验和诠释“室内建筑设计水准”中场景构建方式和策划统筹理念的将来标尺。
关于场景构建方式:
以狭义的“酒店”为例,面向将来,其总的趋势将是——
服务模块的功能化细分、运维触点的分级化混合
——前者,是指在共享经济、大数据以及后疫情等背景下,既有的“酒店分子链”面临大幅分解、衰减、化合、繁殖,这个过程不会短暂不会匀速不会停止,而经外部的刺激只会不均质地变换烈度进而不规律地重置重组。为此,作为“物理空间实操一侧”的设计,首先须努力切分那些“原子”,视其为一个个“独立的小闭环”,然后像对待单体产品那样精细入微地“设计它”,象对待系列产品那样左顾右盼地“编辑它”。换句话说,弱化其“在地场景的专属性”(空间单品装修)、强化其“系统备品的装拆性”(关连产品设计)。这样,集中凸显其设计母题的独特与完整、以及母题的衍展和再组织性。
——后者,则是指在酒店产品细分化、服务套餐等级化以及空间场景差异化的大背景下,设计者如何解读空间,如何诠释面积,如何编织视线,如何繁衍价值。其中,“对空间的解读”将不能再限于建筑的立场或艺术的角度,而须基于特定酒店产品的梯度价值;“对面积的诠释”不能仅限于人机界面所需或功能边界所属,而须基于“功能秩序“内面积的创造性叠加和戏剧性混合;“对视线的编织”将不限于美学和视知觉的向度与次元,而须基于行为学的顺应与诱导,基于心理学的探究与激发、着重于现实与非现实场景的比照与转换;“对价值的繁�”将不限于各版块固有的服务属性和集客力,而极有可能是东侧意象西侧诠释、南侧开花北侧结果;而后东侧品牌西侧传播、南侧转义北侧派生……
关于策划统筹理念:
以狭义的旅游地产为例,面向将来,其总的趋势是——
深挖独特与不可替代之点,缝合完整与互为依存之面
——前者,是指对在地条件的寻觅、评估、选择和演绎:“旅游地产”的独特和不可替代之点,首先不应是基于工程学的机理和统筹学的计算,而是地域原有的物质或非物质风貌、景象、质感,是地域漾溢的浓烈或稀薄的征候、气息、风水,是地域存在或并不完整的神话、史话、闲话;是地域的“不寻常”或可转换为不寻常的“寻常”……。
对这些内容的寻觅、认识、评估和演绎,既是当下旅游地产设计致胜的重要路径,更是将来旅游地产立项策略和设计比拼的主战场:未来的“寻觅”,将会是跨越时空、跨越现实与虚拟的寻觅;将来的“认识”,会是缩放、提纯、化合、推演、升维等层面的认识;将来的“评估”,会是触点、爆点、链接线、繁衍线、持续面、蜕变面等的广泛评估;将来的“演绎”,会是针对时间单元、距离单元、场景单元、体验单元、话题单元、技术单元等若干层级的组合支撑……以此为设计提供依据,为营运提供策略。
——后者,是指“对独特与不可替代点的展开”。旅游地产之魂当然是“在地的独特”,然而围绕着“独特”展开的则必须是“普适的习惯”。为此,旅游地产的大部分单项和单体“本身(内容)”,须遵循“普适的习惯”之逻辑;而大部分单项和单体“之间(关系)”,则必须遵循并尽可能高强度地凸显“在地的独特”。换句话说,普适的习惯是单体的“内在逻辑”,在地的独特是群体间的“外在逻辑”,两者的“异与同”相反相承,将在今后的很长时间里,既成为设计的核心依据、成为营运的核心策略,也可望成为业主方、消费方、运维方及政策方对“酒店及旅游地产”的将来想象和定义。
三、旧建改造类项目版块
这类项目,因须对旧有条件作透彻解读和对转换前景有精准预判、以及须对新增要素作贴切选配和对混合价值作连动牵引,故客观上巳成为检验和诠释“室内建筑设计水准”中变废为宝、点石成金能力,以及异质同构、多义混搭等意识的将来标尺。
关于“变废为宝、点石成金能力”:
面向将来,其总的趋势是——
深挖并彰显原建的独特,夯实并生发新构的策略
——前者,是指以何种角度与立场去认知“改造前的条件”。相对而言,改造项目因为“老和早”,往往都占有较好的地理位置,往往都包含有别于今日的空间尺度和数列秩序,往往都保有过去的结构和构造章法,往往都保有特殊和别致的空间,往往都留存久违甚至“未见过”的建材和工法,往往都显现时代弃物和“准文物”痕迹……
——后者,是指以何种路径与步骤去对应“改造前的条件”:可以前述“地理位置”作为改造项目的“价值原点”:为此,改造的路径和策略都须围绕着“位置价值的倍增”而设立和展开;可以前述“空间尺度”作为改造项目的“空间原点”:为此,借助既有的特殊尺度条件,顺势而为地突破现有的规范和限制,从而使改造过程本身即饱含独特与差异;可以前述“结构和构造”作为改造项目的“建构原点”:为此,新增的结构和构造做法,既可与“旧的”相辅相成,取其元素甚至是依从其基本构造,以体现其“骨骼的独特魅力”;也可以“微补强”的方式,建立别开生面的辅助构造,既支撑“旧的”,也形成“新的”;还可与“旧的”拉开差异,隔空对话——以“风马牛不相及”的全新构造,阐明“时代的跨越”,以形成“改造”的另一类句式;可以前述“旧有特殊空间”作为改造项目的“形态原点”:为此,分强度地转换这类空间旧有的局限、无奈、消极和“已无用的”专用等性相,使其成为“改造过程”的起始基面、手法模板,成为“改造成果”的观赏节点、传播重点、网红爆点。通过以上途径,累积这类“改造项目”的别致细节和空间温度;可以前述“久违的建材、工法”等,作为改造项目的“表情原点”:为此,须活用同类不同形的建材片断,同类同形但因时代差而形成的或渐进或突变,昔日的“手造”与现代的“定制”,新与旧的对峙及对话,“旧物”在新界面中的“文物性嵌入”,“旧”之根深蒂固的稳定和“新”之天外来客般张力……。这一切,不仅现在是而且未来更会是“改造类项目”中须着力组织和灵活配置的“表情设计”方法。
关于“异质同构、多义混搭等意识”:
面向将来,其总的趋势是
回望原建的故事性和多重意义,凸显新构的事件性和当下价值
——前者,是指对时代、时间、时态等的强调、比对和表达:作为人造物中生命周期相对最长、体量尺度相对最大、呈现性相对最高、公共性相对最强的“改造类建筑”,其与人之间比对和映照的介质,应就是“时间”。因此,“改造类项目”中,最具积极意义和综合价值的,就在于整理“时间”的维度,就在于表达“时间”的态度。
——后者,是指对既有、存留、揳入和新增等作法的定义、释义和转义:“既有”是选择的基准和结果,“存留”是选择的方式与措施,“揳入”是新旧比对的语法和场景,“新增”是外来系统与“旧有”痕迹之间的化合……在过往的“改造类项目”中,人们更多地关注“存留和新增”这两极,而在未来的“改造类理念”中,将会更多更精更深地聚焦于两极之间的“存留方式与措施”,聚焦于“揳入语法与场景”。
此处“形而下”:
——以沪穗两地为例:迄今为止,上海市登录在档的可改造工业旧建筑总面积,约200平方公里;广州市粗略统计的可利用工业类旧建筑面积,约130平方公里;且两市如此庞大的旧建筑群,几乎都居于所在城市最好的区域……可见,“改造类项目”巳不再是修修补补的小儿科版块,而已具备“将来”属性,故值得今日的室内建筑设计,以“前瞻研究”的姿态,去对应这个版块。
恢复“形而上”:
“改造类设计”,将不会再是“情怀创意达人”抖机灵和炫技巧的秀场。对应“小目标”,“改造类设计”更多地需要“对旧的补强”和“向新的衍展”之方法论和“词汇集”的归纳和试错,需要以更高的维度,去梳理和简化“改造类设计”的观念;而面向“大目标”,在区域活化与城市提升的大背景下,在新地块统筹和新业态迭加的高强度下,“改造类设计”则必须解决并有效回应“旧的非标”和“新的标准”之间的啮合机理与整合机制,必须设计并有效研发“非标条件下的标准化体系”,必须开拓并有效建立“类型化定位、类型化设计、类型化连接、类型化覆盖、类型化补強”等的结构体系、型材体系、部品体系、工装机具体系,以及与之匹配的模块与算法。这些,才可望对应业主方、资本方、运维方及政策方关于“改造类项目”的将来想象和定义……
遵王东明秘书长之嘱
此文由笔者的另一篇“命题文章”调整和改写而成
以与中室协及同业小伙伴们交流
将来,
室内建筑的蜕变会更趋无界和多彩
将来,
室内设计师小伙伴们会更帅更飒!
你们的赵健
2020年8月
相关知识
赵健:室内建筑设计的将来时
健康建筑的先行者!白石山居荣膺中国“健康建筑星级标识”
4.25最美生活空间实验室 | 赵丽坤对于家的总设计原则
设计和易理将碰撞出什么火花?9月25日崔树X赵旭等你来!
2020中国室内设计年鉴发布筹备会
方忆:后疫情时代,家居室内设计将智能化发展
怀筑梦之心,洞见设计新风向丨首都设计行
2020年绿色建筑设计与绿色建材创新发展论坛在北京召开
探游设计 | 东莞国际设计周年终盛典暨2020中国建筑学会室内设计分会第三十届年会
最美生活空间实验室 赵丽坤的理解至上设计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