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的结婚证长什么样?民国的呢?
也许很多人想不到,即使是40多年前的结婚证,也和现在的结婚证有着巨大的差异。上海有一位58岁的大叔,用20年时间收藏了包括结婚证在内的680多件婚书藏品。
在藏品和犹太难民上海生活档案、盛宣怀档案等8个项目入选“第二批上海市档案文献遗产和优秀档案文化传播项目”后,这个名叫冯忠宝的民间收藏家告诉澎湃新闻记者,他打算开一家网店,扫描有代表性的精美婚书并经过加工做成商品,以此让青年人了解中国厚重的婚姻礼仪文化。
“现代的结婚仪式很通俗,但也未免太简单了,传统的婚姻礼仪都不见踪影了。”冯忠宝说,“让青年人或者准新人们对中国古代丰富的婚姻礼仪文化多些了解,如果大家能接受,也可以将其中富有内涵的仪式用到现代婚姻生活中。”
清代《鸳鸯礼书》局部
结婚证保留时代烙印
在上海市徐汇区龙吴路,冯忠宝租了一间不大的办公室,作为自己的收藏室兼工作室。
7月31日,澎湃新闻记者在这里看到了清代、民国直到解放以后的各种婚书。冯忠宝根据大小将婚书整理分类。清代的婚书都比较大,像奏折一样折叠收藏在A4纸大小的文件夹里,代表性的《鸳鸯礼书》是一张宣纸,长达1.1米,大部分内容均是图画,此外还有两行男女双方的生辰八字。
“古代常见的情况是新人在婚礼结束前都不会见面,他们般配与否不在于身高、长相、性格,而在于生辰八字,这是以前人最重视的。”冯忠宝说,只有占卜新人相合,结婚的程序才会继续。
据冯忠宝介绍,到了民国时期,沿海地区开始使用印刷的婚书模板,婚书也缩减到了两张16开纸张大小。民国的婚书没有具体的公证机关,但封面上都贴有民国税票。除了印刷的固定文字,民国婚书上男女双方的名字、介绍人、证明人等核心内容仍然是用毛笔书写的楷体字。
在民国时期,婚书的名称开始现代化,从清代的“鸾书凤笺”演变成“鸾凤谱”、“伉俪证书”、“结婚证书”、“自由证书”等名称。
1949年以后,婚书的尺寸进一步“缩水”,大小和现在的团员证差不多;与此同时,婚书都开始注明颁发机关。例如,一张1952年的结婚证,注明由上海市人民法院公证处颁发;一张1972年的结婚证,盖着“松江县佘山人民公社”的印章;一张1974年的结婚证,盖着“上海市静安区康定路街道革命委员会”的印章。
清代的鸾书凤笺
民国时期婚书(1926年)
民国时期婚书(1948年)
结婚公证书(1952年)
结婚证(1974年)
在冯忠宝看来,最能体现婚书时代烙印的是对新人的祝词。
清末民初的《合生辰八字喜帖》的三重祝词分别是“夫妇喜媚,天作之合,螽斯衍庆、麟趾呈祥”。
到了民国中后期,婚书的祝词变成了“同心同德、宜室宜家”。
解放后的结婚证书,除了注明男女双方“自愿结婚”外,婚书的祝词多了“全心全意服务人民”、“为家庭幸福和新社会建设而共同奋斗”等内容。
在1970年代,“毛主席语录”和“勤俭节约、计划生育”的水印成了许多婚书的标配,“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备战备荒为人民”、“我们办事想问题要从我国有六亿人口这一点出发”等祝词占到了婚书面积的一半。
此外,民国婚书不再注明“族长”及“祖三代”的姓名,只保留“结婚人”、“证婚人”、“介绍人”、“主婚人”,而且样式繁多,除了山水风景、龙凤呈祥等图案,洋气的小天使、国民党的青天白日旗和北洋政府的五色旗也都出现在不同的民国婚书上。
希望开婚书婚照博物馆
收藏上述婚书在内的680多件藏品,冯忠宝用了20年的时间。
1995年,冯忠宝和他的收藏家朋友去北京报国寺淘古钱币。一个地摊上摆着的各式各样婚书引发了他莫大的兴趣。他当即把随身所带的5000多元全部换成了婚书。“那时候,5000元可是一笔相当可观的钱,现在想想也有觉得有点疯狂。”他回忆说,在回上海的火车上,这些宝贝让他爱不释手。
冯忠宝不是大学教授,也不是富豪,他的工作是日语翻译,当时每月工资有五六千元。在收藏第一批婚书之后,他便一发不可收拾,无论是上海、北京,还是杭州等其他城市,听到哪里有好东西就跑哪里。每个月的的工资除了贴补家用,往往被他花完,有时还不够。他说,妻子一开始特别反对,但搜集到现在的程度,她也没意见了。
2015年6月,冯忠宝的近现代婚书收藏项目获选进入“第二批上海市档案文献遗产和优秀档案文化传播项目”。同时入选的还有犹太难民上海生活档案、盛宣怀档案等八个项目。“八个获奖项目中,只有我的是私人收藏。”58岁的冯忠宝说起自己的藏品,不掩骄傲。上海市档案馆专家在评价他的收藏项目时表示,“这对保存、保护和展现近现代婚书文化很有意义,值得继续发掘和研究。”
“我不希望仅仅是收藏,那太可惜了!”冯忠宝说,这些东西自己占有完全没意义,发掘它的文化价值才是最重要的。他希望让现代的青年人了解中国厚重的婚姻礼仪文化,“现代的结婚仪式很通俗,但也未免太简单了,传统的婚姻礼仪都不见踪影了。”
青年人普遍接受的媒介是网络,冯忠宝接下来打算开一家网店,“让青年人或者准新人们对中国古代丰富的婚姻礼仪文化多些了解,如果大家能接受,也可以将其中富有内涵的仪式用到现代婚姻生活中。”
冯忠宝表示,他计划把有代表性的精美的婚书扫描、PS(用软件修图)后做成商品,放在网上供新人挑选。他说自己会加入一些现代元素,比如“把结婚照PS在后面作背景”。在20年四处搜集婚书的过程中,他自学了关于传统婚礼的相关风俗,现在为了开店,他又自学PS和广告设计,他称自己考过四级广告设计师再去开店是“带证上岗”。
“保护、利用、开发,回过头再保护,这是‘世界记忆文献遗产’网页上的话,我的想法跟它是不谋而合了。”还有2年退休的冯忠宝说,自己的终极理想是用淘宝店给自己带来的利润开设一家婚书婚照博物馆。
附:中国古人结婚的“三书六礼”
中国古代新人结合有严格的流程,包括六礼,指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和亲迎。这进行六礼的过程中,要用到三书,包括聘书(订婚文书)、礼书(礼品清单)、迎书(娶亲文书)。
六礼中第一礼是“纳采”,男方托媒人带礼,到女方家试探是否有意结婚。礼中最重要是雁(注:最初是真的大雁,后来演变为其他形式),冯忠宝说,因为雁秋季南飞亘古不变,故其代表求婚中最重要的“信用”。此后,若女方有意,则进行第二步“问名”。例如,清代末年的《女用婚书》上记载了女方的生辰八字,就是“问名”的答复。
到了最重要的“纳吉”环节,男方将女子的名字、八字,在祖庙进行占卜。冯忠宝向澎湃新闻记者展示了年代最久远的藏品之一的《大清乾隆十年·课书》,上面明确地指出这门亲事“论主婚翁命,相不犯天罡福寿大吉”、“论主婚姑命,相不犯河魁福寿大吉”等,并指示,办喜事时碰到具体情况应该怎样做才能“大吉”,如“新人沿路若逢井石庙宇,用花红盖之大吉”、“新人床帐倘有不堪,用神箭押镇四角大吉”。
冯忠宝介绍说,只有占卜新人相合,程序才会继续。此后,还要经过“纳征”、“请期”、“亲迎”三个环节,新娘才会被顺利地娶回家。
在整个六礼过程中,男女双方的信息交换都是通过婚书传递的。如“纳征”环节记载的《聘章》中,男方的聘礼会精确到“金大洋四十五枚”、“金边簪两支”。冯忠宝认为,这时婚书扮演的是“契约”的角色:“这样记录,一定程度上是为了防止女方反悔不认或者骗取钱财。”
在收集的过程中,冯忠宝慢慢学习和了解中国传统婚礼文化的,现代婚礼的简化程序让婚书成为了记忆,冯忠宝觉得很可惜。“中国是文化、礼仪之邦。这些婚书不光是证书,还是礼仪和契约。”冯忠宝说,到了现代,结婚证只剩下“证书”的作用了。
清代休书
本文来源:澎湃新闻网
相关知识
【百科】中国结婚证百年演变史:各个时代的祝词都怎么说
【百科】中国汽车为什么一直靠右行驶
✅【百科】历史上36个地理常识,你知道多少?
【百科】历史上36个地理常识,你知道多少?
【百科】名人堂:张光明 陈玉娘—祖国情 羽坛恋(三)
【百科】中国六次人口大迁移:来看看你的祖先在哪里
【百科】中国驾照到底在哪些国家通用
【百科】 11种抗衰老食物,让你年轻二十岁
【百科】酒后就能看出你是啥性格,太准了!
【百科】会计行业有哪些认可度比较高的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