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1.0时代,机械化突破了人力极限;工业2.0时代,电气化驱动着产能狂飙;工业3.0时代,信息化平衡了供需错配……如今,到了工业4.0时代,制造业也面临着更多挑战——地缘冲突、贸易壁垒、人口结构、技术迭代,以及碳中和与可持续发展要求,都持续冲击着制造业这艘“夜航船”。
那么,“智能化”会是那座照亮航路的灯塔吗?与其闭门苦思,不如躬身求索。在产业智能化变革最激进、成果也最大的中国,总是能找到值得观察,且态度开放乐意分享的“标杆案例”。
4月16日,“走进标杆工厂”第30期。知名财经作家吴晓波,带队近百名企业家,走进了位于青岛的海信日立黄岛工厂。在去年10月,这座工厂成功入选了《世界经济论坛》“灯塔工厂”名单,成为全球首座多联机领域“灯塔工厂”。
中国智能制造的“未来样本”
参访第一站,是海信日立的品牌展厅,白色的空间内科技感扑面而来。
一面LED 屏,实时演示着数字孪生系统,虚拟产线的数据动态流转;波浪般的弧形线条墙上,镶嵌着闪耀如星的专利技术;墙后陈列的核心产品,多联机的室内外机,以爆炸图形式分层拆解,压缩机、热交换器等核心部件的工艺细节清晰可见,剖开了“中国智造”的肌理。
当企业家们驻足于此,便能从专利矩阵中感受海信日立的研发实力,从核心零件中直观理解多联机产品背后的制造匠心。
据工作人员介绍,海信日立有着将近6000个SKU,并且每年都在进行新品的研发,与经典产品的迭代升级。看着不同产品在不同地区、不同场景中的应用,有企业家感叹道:“这些不是数字游戏,而是用户需求的具象化。参观前,我都不知道烟草企业现在会用中央空调来烘干烟草。”
而这,正是海信日立近五年来稳居中国多联机市场市占率第一的底层逻辑。
走过展示各类工业设计奖项、企业历程的步道,企业家们便进入了此次参访的重点——全球唯一的空调“两器”(蒸发器和冷凝器)黑灯生产车间。
不同于行业内普遍30%左右的自动化率,海信日立通过视觉系统结合算法分析自动纠偏,以机器人柔性生产结合“子弹头”机械引导,实现了全工序自动化。
从自动冲片,插钢针,取片,到穿管,每一个步骤都由机器人完成,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还确保了产品的高质量标准。
焊接车间内,海信日立自主研发的多点焊接技术同样让人惊叹,机器人在焊接过程中精确而高效,用工提效63%,焊接不良率下降 57%,焊接成本下降80%。
工作人员介绍道,目前海信日立有1/3的焊接岗实现了自动化。有制造业企业家表示:“焊接这道工序受工艺影响大,但焊工培养难度大且工作环境恶劣,机器替代工人不止提质增效,也能把工人解放了出来,让体力劳动转向价值创造。”
在组装线,物流系统的变化更是一大亮点。由“AGV、天车、板带链”构建的三层立体物流系统,不止解决了单一地面物流带来的拥堵,还能柔性适应不同生产节拍和因工艺调整带来的硬件布局变化,让物料投放变得更快速精准。
而在检测环节,一颗螺丝漏打、一张标签错位均能被视觉系统实时捕捉,漏检率趋近于零,检测效率较人工提升3倍。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人才赋能”创新举措,比如通过AR、VR等技术,将枯燥的专业课程转化为沉浸式互动体验,提升了焊接、氦检、配线、插接等高技能岗位的培训效率,降低了培训成本。
同时,得益于近年来AI技术的快速发展。海信日立在硬件智能化、大规模定制、数字孪生基础上,率先大规模应用AI 技术,实现了敏捷研发、柔性生产、敏捷交付的跨域升级。用吴晓波的话来说,这是在“工业4.0”基础上进阶到了“工业4.0+”阶段。
“智能化”成为触手可及的现实,当企业家们戴上焊接模拟VR设备,看着AI系统自动生成的交接班报告,震撼于“100%自动化率”“生产效率提升49%”的时候,更多问题被提出了。
海信日立的“灯塔经验”是否只是“巨头特权”?利润率不足5%的中小企业,又该如何计算“智能化改造”的投入产出比?当AI视觉检测替代人工目检、生成式AI辅助完成工艺设计,传统产业工人的技能还有价值吗?
带着这些亟待解答的困惑,下午的主题分享和圆桌论坛,拉开了帷幕。
产业智能化的“中国路径”
在分享开始前,主持人首先邀请标杆工厂项目发起人、财经作家吴晓波为海信日立颁发了“标杆工厂”认证。它不仅是一份荣誉,更是一份责任。
截至2025年1月,全球共有189 座灯塔工厂,中国以 79 座占据42%。而海信日立黄岛工厂的入选,不仅是中国制造业从“跟跑”到“领跑”的缩影,更标志着多联机中央空调领域首次诞生全球领先的智能制造标杆。
授牌仪式后,吴晓波分享了自己的感悟。回顾中国制造业的智能化变革历程,中国是全球产业智能化变革最激进、成果最大的国家。从硬件智能化、大规模定制到数字孪生,中国企业不断探索前行。而在海信日立这家工厂,他看到了新的趋势——与深度学习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
他形象地比喻:“如果把之前的智能化、数字孪生、大规模定制称为工业 4.0,那么今天在海信日立看到的工厂,就像是工业4.0 的升级版,与生成式人工智能紧密相连。”
谈到中美贸易摩擦加剧,吴晓波直言:“制造业回归美国是痴人说梦”。中国拥有全球最密集的技师体系和职业教育网络,这些不可复制的“技术密度”让他对中国制造业的未来充满信心“中国只要制造业不崩盘,全世界要把中国干掉都很难”。
同时,他以海信日立灯塔工厂为例,表示“大量的生产技能及原发性生产场景的创新仍在中国”。中国制造业企业出海不仅不会造成产业空心化,反而能凭借本土的生产技能和创新能力,在全球市场实现复制和拓展。
随后,海信日立常务副总裁张文强带来了以“海信日立数字化转型与灯塔工厂实践”为主题的分享。他介绍,海信日立黄岛工厂拥有 39 条生产线,厂区面积 25万平方米,年生产能力达 1100 万台,是多联机领域的规模冠军和智能化创新标杆。
自海信日立开始数字化转型起,以用户需求为核心,推动产品从单一功能满足向场景化体验转变。如今,海信日立输出的不再是单一设备,而是覆盖全场景的系统化解决方案。
灯塔工厂则是海信日立智能制造战略的关键支撑,他详细阐述了海信日立在研发、供应链和生产等环节的数字化成果,包括参数设计模块化、机器学习算法预测供货需求、产销协同算法引擎等。这些创新使生产效率提升49%,成本降低 35%,产品开发迭代速度提升 37%。
张文强还强调“海信日立的数字化转型,不仅追求更快、更省,更追求更绿色和更可持续性,绿色是我们整个智能制造的底色。”在最新发布的绿色白皮书中,海信日立承诺,2030年实现生产阶段二氧化碳减排 100%,2050 年达成全价值链碳中和。
海信日立助理副总裁周志刚,则围绕灯塔工厂的先进用例展开分享。他提到,海信日立的数字化转型是在集团推进流程优化和数字化转型的大背景下进行的。
从2003年建厂的精益化生产,到2013年的自动化尝试,再到2016年的数字化探索,直至2020年的智能化升级,每一步都是在为灯塔工厂的建成添砖加瓦。
随后,他详细介绍了海信日立的先进用例,包括系统仿真和智慧实验室赋能新产品开发、机器视觉赋能高精度柔性自动化等。这些用例都是在实际工作中针对痛点需求开发的,具有很强的创新性和实用性。
目前,海信日立正积极申报可持续灯塔工厂,在冷媒逸散管理、数字化赋能生产用能、产品节能设计等方面开展工作。周志刚表示:“我们希望通过自身的努力,带动整个行业在智能制造和可持续发展方面不断进步。”
海信日立行业推进运营总监高连刚以“以用户为中心,以场景为驱动” 为主题进行分享。他表示,产品最终服务的还是用户,海信日立要做的就是服务全行业,覆盖全场景。而随着中国经济结构和能源应用结构的调整,海信日立的服务正从舒适人居向公益性空间转型。
接着他展示了海信日立在工业、清洁能源、农林牧渔、轨道交通、数据中心等7大领域的解决方案。不过,这么多场景,这么多产品,如何互联互通?那就需要一个大脑,也就是“ECO-B智慧楼宇系统”,它能够为用户提供精准服务,实现全场景、全空间、全周期的绿色、低碳、智慧和舒适运行。高连刚强调:“我们的产品不仅仅是空调,而是一套完整的解决方案。”
在圆桌论坛环节,企业家们积极提问,与嘉宾展开深入交流。
问题涵盖制造端工序自动化与智能化的取舍、数字孪生中数据成本与效果的权衡、合同能源管理的经验、中小企业在数字化和智能化过程中的挑战、单一爆品与全品类产品的选择,以及自动化过程中沟通的“带宽”方面。
嘉宾们分享了自身的经验,从不同角度给出了建议,为企业们在数字化转型中的困惑,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从“灯塔独亮”到“产业生辉”
在海信日立这座“灯塔工厂”的光芒中,我们清晰地看到,中国制造业正从“规模红利”的旧航道,驶入“创新红利”的新蓝海。在时代浪潮的冲击下,智能化与绿色低碳成为转型关键。
当然,一座灯塔的光芒始终有限,七十九座灯塔也无法将中国制造业的版图全部照亮。但我们始终相信,更多企业会点亮自己的“灯塔”——中国制造的突围之路,从来不是巨头的独角戏,而是千万企业的点滴进化。
这些微光将连成星海,让中国制造业终将跨越“大而不强”的沟壑,在全球价值链上写下新的坐标。
相关知识
大 开眼界INESA100寸激光客厅影院全国巡展启程
客厅是铺地板?还是铺瓷砖?
如何把瘦长客厅从鸡肋变为实用空间
客厅风水大学问 饰物怎样摆才会旺
客厅中的王者-缅花沙发
客厅沙发摆放风水 转运方法有讲究
客厅装修误区
客厅角落超强收纳方法,你需要吗?!
客厅沙发尺寸怎样才合理
客厅装修的28个误区,赶紧收好!